17 November 2011

吃飯

我一直想寫一篇關於吃飯的文章,除了因為我喜愛美食,更因為我深感於吃飯這個社交活動對我是多麼地重要。

吃飯真是一件奇妙的事,大家都知道它很重要,但如果在吃飯時突然跟別人說「吃飯很重要」,多數人大概會先楞一下,然後再若無其事地點點頭,「對啊,對啊,是很重要哦」,像這樣附和個一兩句;接著就又轉到某話題上,像是某女星嫁給老外、某男模私生活不檢點、某補習班師生戀、隔壁辦公室的某某某在搞外遇,或者像是某百貨公司在週年慶、某候選人有什麼誹聞、某股票大跌、某國家飢荒、某某某如何如何...。一個個的話題就在一舉筷一扒飯一口酒一聲飽嗝中,初生、分化、膨脹、繁殖、消失,話題數量之多令人難以想像。但在這頓飯中,我們不僅僅吃下了美食,同時也豐富了對這個世界的參與。正因為有這些話題填塞於每頓飯,恰好證實了,吃飯不只是滿足生理需求的活動,更應該被歸類為一種社交活動。

搞不好,在吃飯這個社交腳本中,最重要的環節反而是與飯友們的共同分享。當我們吃到一道美味的義大利麵,正感動於那麵條軟硬適中恰好彈牙,濃郁奶油味佈滿整個口腔時,卻突然發現只有我們自己一人,沒人可以分享這心中的感動,多煞風景啊。又,假使我們吃了一道讓人失望透頂的鍋巴腰花,那鍋巴堅硬可斷牙齒,腰花老過八旬頑固老頭,卻發現只有自己一人是這道料理的受害者,豈非雙重打擊。就算在吃完飯後,人們還是想與人分享剛才吃飯的心情。我們常常在臉書(facebook)上看到朋友貼出去某餐廳吃到好吃料理的照片,就算沒有人入鏡,沒有支字片語留下,我們也知道這是在和朋友們分享飲食的訊號。其它朋友們看到如此美味可口餐點的照片時,除了大方按讚,有時甚至開始詢問「在那兒吃的?」或者有人呼應「啊,對啊,我吃過那家」,甚者有人再增加情報告知其它人那家還有什麼值得推薦的料理。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有多少機會是獨自一人吃飯的?在正常情況下,這情形其實並不多吧。還在學校時,每到吃飯時間,三五同學相約就走,縱使已經把學校附近吃膩了也還是不放棄與同學一起聚餐。出了社會,到了吃飯時間,也總有其它同事相邀一起去附近吃點什麼。就算不出去吃,也會有人想揪個團叫外送,大夥一起吃感情特別好。甚至是一堆有的沒的吃飯應酬,雖然目的不同,但也都是一群人一起進行的活動。這麼說來,我們好像的確不常一個人用餐啊。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少有獨自用餐機會的,以我為例,因為工作型態之故,常常錯過正常用餐時間,自然也就增加了自己吃飯的機會。這種體驗在我出國留學期間最為深刻,當時我每天中午都去一家由兩個義大利婆婆開的小cafe,點個火雞肉三明治配一杯long black當午餐,義大利婆婆的火雞肉三明治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她們的麵包都是自己做的,超有嚼勁,天然麥香在嘴裹自然化開,火雞肉配上滑潤的酪梨不但不覺得生澀難嚥,反而有股淡淡清香,胡蘿蔔絲加蕃茄和生菜,清脆爽口更讓人覺得像在田園裹一樣的清新自然。然而,當我望著空無一人的街道,獨自品嘗這美味時,我好想有個什麼人可以陪我吃飯啊。

不是什麼人什麼時候都可以有個伴一起吃飯的,有種種原因使得並非純粹孤獨的人們也剛好沒人一起吃飯。不論是身旁的他(她)剛好沒法陪你一起吃飯,或者你不想和一直提醒你怎麼還不結婚的家人們吃飯,又或者你吃飯時間是半夜十二點與大家都不一樣,總之,這種沒人作陪的吃飯局面每個人也總是會遇到的。通常這種時候,我就會懷念起日本人的體貼。在日式料理店裹,吧台後方的師傅一邊為客人準備食材一邊和客人聊天,這樣的開放空間製造了客人與料理師傅互動的契機,客人在享受美食之餘,也能得到一點心靈上的陪伴,就吃飯乃社交活動的定義而言,這樣的設計十分符合人性。畢竟形單影隻的客人如果就這麼一人默默吃完走人,這畫面想起來都會覺得有點淒涼。

沒人天生應該一個人吃飯。

中式餐廳裹就比較少見這樣的情形了。如果一個人去傳統的中式餐廳吃飯,跟跑堂的店小二點了菜之後,就開始一人默默坐著等菜來,等著等著,終於菜上來了,三口兩口扒完飯菜,再喝口茶去油解膩一番,剩下的就只有付錢走人,算一算可能前後只有半小時不到。說實話,中華料理絕對是藝術品。但當只有一人用餐,連個說話對象也沒有時,還真的只能吃完走人。我有時都會覺得,這樣挺對不起美食的。

也許是因為中國人的群性,使得中式餐廳沒有發展出如同日式料理店的吧台設計。就像我前面所描述的,不論是在學的學生或者上班族,到了吃飯時,我們會自動召人一起去用餐。這麼一來,中式餐廳也就不用提供陪伴的服務了,因為客人自己帶了伴來。同理,中式餐廳的桌椅擺設大多安排成二至四人一桌,幾乎沒有一人一座的設計。不過近年來台灣社會快速西化,一人一份餐的用餐習慣已廣為國人接受。

只是也許沒人發現這樣的用餐習慣,其實和我們的傳統文化設計是有衝突的。試想,你一人坐一張四人座的桌子,默默地吃著剛點的客飯,偶爾抬頭看看牆上的電視新聞,其實還蠻寂寞的。不騙你,我還蠻常這樣一個人吃飯的。在我們的文化中,個人化的部分並沒有像西方文化或者日本文化來得多。但像我這樣的人,不論是被動或主動地選擇了一個人吃飯,在這樣的文化變遷中,並沒有安適自己的位子。

某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的文化在無意間忽略了孤單的人。

當然這句話說得有些重了,但我想表達的是,從吃飯這件事,我們也許能想出一些方法,在我們的文化中更體貼那些孤單的人。順著這個想法下來,不禁會覺得陪人吃飯是一種美德,也可能是一種福德。所以我很感謝那些陪我一起吃飯的朋友,除了一同分享美食,也一同分享了心情。有好多次當我心情不好時,朋友陪同一起去吃飯,雖然邊吃邊罵不見得符合餐桌禮儀,但不得不說朋友的陪伴下,這頓飯吃完了,心情也好多了。當然,我也常在吃飯時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夢想,或者什麼得意的事蹟,那頓飯吃起來就更加美味了。吃飯真的很重要,這是我愈來愈有的體悟。吃得好吃得不好都是一餐,有沒有人一同參與這一餐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呢。哦,對了,差點忘了說,智慧型手機也許是個不得已中還算可以接受的飯友,不過如果能有個真人相伴,我想會更好。

4 comments:

  1. 【轉貼】

    Anonymous has left a new comment on your post "吃飯":

    在往年的宿校生活,無論早午晚除了宵夜外,都是一大幫同學室友一起共餐的,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就算我經常跟外人說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比這個飯堂更難吃的東西了,但在這世界上也沒有比這長桌上更溫馨的氣氛

    我是覺得偶而一個人吃飯也不錯,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更會專注於食物的味道,以前我在餐廳打工,有時候看到一些在餐桌上討論生意的人,我會為放在餐桌上的食物感到可惜,因為用餐的人不知道放在口裡的食物是多美味,不知道這頓飯是上天的恩賜

    最後,我想分享我經常放在心裡的一句話,是一個老長輩跟我說的
    獨處並不等於孤獨
    我們在中間不該放一個等號,獨處是一個情境,孤單是一種感受,獨處的時候未必感到獨單,但感到孤獨的時候未必代表你正在獨處
    如果在熱鬧之中你感到孤獨,那很危險,應該要盡快逃到獨處的地方
    哈哈~~~

    ReplyDelete
  2. 感謝您的回應,很抱歉因為目前blog系統的問題,以暱名方式留的言無法顯示於blog中顯示,我只好把它從我信箱中轉貼出來,還請見諒。

    獨處並不等於孤獨說得真好呢!

    ReplyDelete
  3. 哈囉!我找時間去貓空爬山找你吃飯。(我有幾個全職媽同學好友,喜歡爬山吃飯喝咖啡...,或許明春杏花開時,可以同遊?)
    另,你文中提的鍋巴腰花,我還從不知有這麼一道料理,覺得很新奇!

    ReplyDelete
  4. 鍋巴腰花是一道外省菜,我很小的時候吃過一次,是很講究功夫的料理。把鍋巴鋪在腰子下(或上?我有點忘了),用熱油澆淋一下即可,腰子要新鮮,才會又嫩又美,鍋巴要有點脆但不能焦。所以這道菜的火候很重要,溫度要高時間要短,是道功夫菜呢。

    下次來貓空請通知我,我招待各位上去喝茶吃茶餐啊。

    ReplyDelete